絲瓜孩子的希望
- 來自台灣台北 江明修 特約撰文
- 2016年2月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淘寶創辦人馬雲在卸任演講時說:“相信年輕人,就是相信未來。”簡單直爽的一句話,讓許多人對於不確定的未來有了新的希望,撥雲見日、豁然開朗。

的確,時下有不少好樣的年輕人,他們勇於面對現實,忠於理想,回到家鄉實踐更具人情味與更有生命力的築夢工程,為地方注入了新活力。正如眼前握在手心的這一塊絲瓜布,上頭寫著“絲瓜孩子的希望”,溫情傳遞了在地的青年行動力,仿佛從中可以看見、聽見他們的夢想與熱情!
“給他們魚吃,不如教他們釣魚。”林峻丞,年僅30歲出頭,一位出生在臺灣三峽鄉鎮、土生土長的在地囝仔,成為幫助社區貧困家庭小童圓夢計畫“絲瓜孩子的希望”發起人。他以實際行動取代單向捐款,在家鄉(偏遠山區)小學成立“絲瓜小隊”,引領著經濟相較弱勢孩童體驗自食其力之舉,鼓勵孩子自己賺學費,帶著孩子在校園裡開墾農地,種植絲瓜,從播種、施肥、灌溉,到將收成的絲瓜製成絲瓜布來販賣,所得除了捐助社區小學的教育經費之外,也是絲瓜小隊成員們的圓夢基金。這一群不到12歲的絲瓜小隊成員,有的已經完成單車環島的夢想、也有人籌畫著不久的將來要舉辦個人攝影展.……,想不到握在手中的這條小小的絲瓜布,竟能形成一股向上、向善之動力,甚至為問題家庭的孩子,帶來了一生正向改變的力量。
這是之前任誰也想不到的事。
事實上,峻丞原本也和很多年輕人一樣,不關心家鄉土地的大小事物,喜歡在五光十色的都市叢林裡浮游流轉。18歲隻身到臺北工作,先跟在綜藝主持人身邊學習,後來在電視旅遊頻道擔任《瘋臺灣》節目企劃的工作,有機會接觸到臺灣其它鄉鎮的風土人情,進而開始反思自己家鄉的特色為何?以及如何可以為自己的故鄉做些事?說來,也許是生命巧妙的邀請與安排,眼看走過50年歷史的家族肥皂事業,不敵坊間沐浴乳新品優勢。傳統制皂業逐漸沒落,工廠面臨關閉的窘境,卻意外促成他洄游返鄉,以天然綠茶手工肥皂為主打商品,將自家肥皂產業塑造成獨一無二的“茶山房”品牌,成功地改變了家族產業的沒落宿命,並開啟了其獨特的文創人生旅程。
重要的是,這是他離家六七年後,重新認識家鄉文化的開始。透過在地文史團體,追溯著家鄉的人文歷史、故事,以及試著找回已經消失的技藝;這一連串過程,也使其瞭解到地方產業發展的局限—家鄉有很多文化亮點,可是沒有很多人願意去包裝,去協助社區產業作發展,同時“商業化操作”也使得家鄉逐漸失去自身的獨特性,因此,他毅然放棄了繼承家族企業的目標,希望能透過結合青年的力量,來替家鄉創造有溫度的在地文創產業。
我回來了,我想用新的力量,保護舊有的地方傳統文化,在我生長的家鄉,這個舊的城市裡頭,開發出新的可能。”這樣的使命感,就是其返鄉的初心。儘管推廣的過程,“甘”之如飴,“樂”在其中。但,他不顧家人的反對,選擇在新、舊城區的交會處,租下一棟古厝重新整修,創業成立了“甘樂文創”,並以此作為家鄉的文化創意基地、整合資源的平臺。“老文化要是加了新的刺激,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他用滿腔的熱情與文創精神,將社區營造、文化活動、表演藝術及飲食藝術結合,並將三峽的藍染、人文地景、傳統、生活方式等,規劃成一系列的課程,還定期推出一份屬於社區的文化報《甘樂報》。
翻開《甘樂報》,裡頭盡是鮮少人知卻與地方息息相關的故事,讓很多在地故事、在地藝術,從這裡傳遞出去,把家鄉的故事和創意做連結,幫助地方傳統產業轉型、推廣,以及深耕家鄉在地文化價值為其志業。同時,號召當地居民、年輕人一起參與社區環境與弱勢關懷等社會服務,表達對土地的認同感與對人的同理心,如每個月發起的“淨溪”活動,參加絲瓜小隊等,用實際行動打造想要的居住環境,冀期激起一圈圈富有文化涵養、人文氣息,以及人情味濃厚的漣漪。
《易經•繫辭上傳》:“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我們深刻感受到一個年輕人將夢想從“藍圖”走向“現實”的實踐力量,唱響了家鄉這塊小土地上的生命之歌。同樣地,來自世界各地有許多有創意、有潛力的年輕人,多給他們一些陪伴與培力,使其發展出更多屬於他們這一代的創新、創意與創業歷程。相信這些“明日種子”,勢將為世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圖:來自網路
江明修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ublicness?fref=ts 本文由創作者投稿授權 無國界之聲 轉載請標明作者與出處 歡迎投稿E-mail: vocoe15@gmail.com http://vocoe15.wix.com/vce-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