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定制你內心的學習旅程
- 來自台灣台北 江明修 特約撰文
- 2016年2月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如果人生中的每一次轉變,都讓我們在生活中走得更遠,那麼,我們就真正體驗到了生命所賦予我們的東西。(If every unfolding we experience takes us further along in life, then, we are truly experiencing what life is offering.)”這是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電影中, Pi與理查•派克(老虎名)決定離開浮島時的心中感觸。然而,我卻認為,這一切都是劇本,包括我們每天在真實生活中所面對的情境亦然。

1999年,我在家鄉與一群關心教育、文化人士,以社區永續為理想,結合在地關懷、社區總體營造與終身學習之核心理念,試圖推開知識之藩籬,進以深化與普化公民社會之基礎,在臺灣創立了“苗栗社區大學”。何止十年一覺揚州夢,“苗栗社大夢”迄今已過了十多個寒暑,除了已經為當地民眾啟動了進步學習與社區對話之實踐與實驗,同時,也豐富了我的生命學習之旅。
苗栗社區大學的自我定位,向來以建構公民社會為主旨,並以陪伴民間變革力量的成長為目標,所以,很自然地,除了積極回應2002年“終身學習法”所提倡的打造學習型社會的政策理念,更結合此一“學習人權”的理想,提出培育“學習型公民社會”的辦學價值。
當然,從成立之初的摸索,到現階段漸趨成熟,確實經歷了很多的波折、挑戰與危機,就像少年Pi一樣,大海無情地打擊了他,但也強化了他,孟子所言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感受,苗栗社大的同仁也當有極深的感受吧!相信只要能秉持對“公共性”的堅持,終究能凝聚團隊共識,進而薰染成社區共識,並共同響應挑戰與挖掘人性、文化與體制之美好,也就能漸漸形成良性迴圈的社區見學機制了。
回想1998年時,臺灣的民主政治日趨轉型,經濟仍屬活躍,相同地,民間社會的力量雖已萌芽,卻仍難稱為茁壯。政府也於1994年,從文建會(現在的文化部)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陳其南教授作為規劃者,其功厥偉; 民間部分,黃武雄教授倡議“社區大學”,功不可沒。
當時,許多有心人士,嘗試從“書院”、“非營利組織”及其它的“社會創新”,進行有別於政治活動的公益、慈善、文化與社區行動,以重建更美好的社會。就在該年,我也基於對家鄉苗栗的關懷,擬就了一份相當厚重(本文約莫50頁)的“苗栗社區大學規劃書”,先送給幾位當地的文化與政界精英,回應情形表面良好,然而,就在到處拜訪之際,聽到了好多“忠告”,不外是時機不成熟、民眾不好學、資源不濟等等善意而不看好的婉勸,都是言之成理。
然而,我反思此事是對的、是應該做的事,所以,想清楚了,也就積極推動下去,當然,在邀請合作夥伴及尋求資源過程中,也是酸甜苦辣,五味雜陳,但是,可能緣于我的父親為地方非常受尊敬的老校長,再加上我是國立大學教授(臺灣社會對讀書人的禮遇),因此,最後也就跌跌撞撞地創建起來。就社區本身,得到彭欽清、黃鼎松、湯慶添、黃銘章、王本壯、吳靜玲、戴文祥及許多地方士紳(如建台中學劉錦志董事長)與文化界人士(如聯合報特派何來美)的大力呼籲、回應與參與; 就政府部分,更獲得當時的傅學鵬縣長、古正清主秘、黃新發局長、周錦宏局長等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的資源挹注與政策支持,使得社大在1999年的9月19日正式成立。
如果再慢兩天,正好碰到9•21地震,恐怕社大之設立就會增添一些變數,因為一些經費、心力與人力勢必會轉移至災區。令人感受到歷史之必然與偶然的交錯當下把握機緣的重要性。
基本上,從1999年到2007年是苗栗社大的1.0版,或可命之為“制式實踐期”。從2008年迄今為社大的2.0版,亦可稱之為“創新實踐期”,其中最大區別或焦點之異,在於如何面對社區民眾,前期以“讓社區學習”為出發點,現階段則辯證式地加上“向社區學習”的行動策略。
雖然,與居民對話、相互學習,需要許多的溝通時間與精力,非常辛苦,然而,成效非常好,深深地感受到共同成長、陪伴,協力進行由下而上的社區總體營造,甚至建構公民社會,已經不再是懸諸天上的理念,反而已經成為活生生的日常生活實踐了。
如今,苗栗社大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特點,由前揭之辦學理念出發,苗栗社大發展出“厚植公民社會”、“落實在地關懷”、“永續終身學習”三大辦學方針,此三者雖非互斥性之概念,但各有不同強調重點,期能藉此凸顯苗栗社大辦學價值理念,並藉此架構指引辦學方向,以逐步累積辦學成果。
“厚植公民社會”的辦學方針強調社大在民主深化上所應發揮之功能,通過課程、講座、活動等諸多不同形式,持續關注公共議題、提升公民意識、拓展公共領域、促進公民參與。“落實在地關懷”的辦學方針強調社大應守護與發展在地人文、自然價值,關懷在地弱勢群體,於在地社會中扮演進步性角色。“永續終身學習”則強調建構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事事可學的終身學習社會,鼓勵民眾加入學習行列。
本文由創作者投稿授權 無國界之聲 轉載請標明作者與出處 歡迎投稿E-mail: vocoe1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