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花生的多元共生
- 來自台灣台北 江明修 特約撰文
- 2016年1月2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其實平常很少有機會收看電視節目的,但這次到大陸參訪,卻一連觀賞了好幾個節目。印象所及,除了有歌唱競賽曲目外,也曾轉台看到交友聯誼類型者。記得節目裡有一位男嘉賓說出了他對理想伴侶的期待:“我很喜歡我的家人,我希望我未來的另一半可以和公公婆婆一起住……”。然而,在現代高度壓力、苦樂參半的工商社會中,真正有力、或有心三代同堂的家庭組合並不多見。不過,這一兩年臺灣東海岸的花蓮,卻有一對鐘家婆媳共同生活,攜手以“美好花生”品牌闖出了名號,正好象徵著三代同堂的幸福家庭所創造出的“美好發生(諧音:美好花生)”。

臺灣花蓮的鳳林客家莊,十幾年前因為臺灣加入WTO帶來了一連串農業衝擊與改變,使得農地大量休耕,隨之而來的是愈發沒落的鄉野。
當時鐘家婆婆認為“花生”是很好的經濟作物,可以改善生活;而且,在鳳林家家戶戶幾乎都會種花生,花生不僅是飯後下酒菜,也可以榨油作為經濟物質。於是開始嘗試與農民合作,並找社區媽媽一起合作剝花生,一方面,可幫助農業轉型,另一方面,還可進行社區營造。在那個時期,鐘家婆婆從種花生、剝花生、挑選、篩揀到炒花生,甚至連包裝花生的花布袋,都統統一手包辦,並在親朋好友口耳相傳下,使“鐘媽媽手工炒花生”的名號與好口碑,漸漸地傳播開來,進而成了當地的新特產,也成了臺灣一項熱門的網路商品。
事實上,“炒花生”的工作繁複,需要耗費相當大的體力與精力。近年來,鐘家婆婆因年紀稍長,體力不如以往,想退休不再炒花生了。“炒到肩膀受傷,非常累,有客人來買又很高興,覺得人家那麼高興的要吃我炒的花生,怎麼好意思讓人空手而歸?上了年紀體力不夠,想放掉”。然而,想到以後再也吃不到自家的炒花生,從國外碩士畢業返台工作,擁有高學歷的鐘家兒子與媳婦,當下即覺得很落寞。
為了保留住這個好手藝、好味道與好人情,就這樣一個單純的念頭,讓鐘家兒子與媳婦,三年前決定共同放棄了在臺北都會的穩定工作,返鄉接手延續鐘家婆婆傳統的客家好口味外,也透過圖片、影像與文字,撰寫成《自家味:傳承媽媽好滋味》一書,期望能夠記錄下傳統飲食文化下的習俗、美好與精彩,讓大家也能夠有機會動手下廚,邊做邊學會鐘家婆婆的好用心。於是鐘家子媳返鄉與父母同住,開始了老店新開、老幹新枝的永續事業。與長輩同住的農村生活是忙碌而有朝氣的,從日常、農忙到年節,過著跟隨時令交替的尋常生活,也從初期的“只是幫幫忙”,逐漸到建立落花生文創事業——“美好花生”品牌,巧妙運用行銷以及網路的力量,在現在的生活中重現古早味的美好。除了成為當地特產外,最重要的是結合社區媽媽們一起協力剝花生殼,藉以活絡在地經濟、聯絡情誼與提升互助合作的社會資本。
掉完上述書袋後,又聯想起了在許地山先生《落花生》一文中,他的父親說:“你們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一個偉大、好看的東西”,他的母親也說:“既然你們都那麼愛吃花生,就辟來作花生園吧!”對我而言,似乎意味著:鐘家與我們不只應該傳承與創新美好的文化與事物,也應該共同營造人間情味、社區經濟與更美好的公民社會。猶如落花生看似渺小,實則堅實,俗民表像平凡,底蘊乃厚實;好比花生園,地上開花,地下結果,公民社會也狀似紛擾,實為多元共生。
圖:來自網路
江明修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ublicness?fref=ts 本文由創作者投稿授權 無國界之聲 轉載請標明作者與出處 歡迎投稿E-mail: vocoe15@gmail.com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