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靜好:跟隨你的心,簡單,美
- 來自台灣台北 江明修 特約撰文
- 2016年1月2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年後,前往五指山風景區的夢湖走春,順道拜訪食養山房主人-林炳輝先生,看他把「開門七件事」隨心撥弄,使之回到最平常不過的生活中,卻又充滿禪機與美學的搖曳。回首與其結緣的片段與林林總總,算來也已經歷一天干歲月了。

雖然,食養山房被視為台灣精緻美食文化的代表與標竿,得到無數的報導與獎項,也是台灣餐飲界少數能驚動「Disvovery」頻道,使其專程來台採訪與製作專輯者,但是,許多人或許只能從其外相瞭解其美好,殊不知美食與美景之內的風景與內涵為何?尤其,也有不少餐廳「東施效顰」,儘管外表打造的形似食養風格,然而就似乎少了一些元素,並不地道,也難到味。關鍵在何?關鍵在於主人的內在風光與心地。就像他所說的:「我總是認為食養,是自己『長』出來的,…一個人為何有創意,是因為喜歡,而不是為了討好別人。」他認為這是食養獨特魅力的關鍵。
猶記得,921大地震前後,台灣,也正好經歷了政治上的大轉型,其時的台灣,乍看是亂象叢生,實則生機處處,躬逢其盛,我在民間則參與了幾個公益基金會與社區大學的新創工作(例如第三部門教育基金會、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苗栗社區大學等),在大學裡,也首創了「第三部門」的研究中心與出版了相關學術刊物。上述社會與學術創新事件看似無關,其實都在反映了時代的潮流與氛圍,迄今也持續深刻地影響了台灣的走向。一天,在初春的台北新店山區,我宴請新舊助理到剛成立就已經小有名氣的「懷石料理」-食養文化天地,進入山區後方知正位於我深深喜歡的雙峰山腳、新店溪畔,在大夥嬉笑待餐之際,我則四處遛達,看見門口處有兩幅書法立軸,一為「天地靜好」、另一為「歲月無驚」,我又好為人師,正好身旁來了一位「路人甲」,他就笑笑地問(考?)我:「這是什麼意思?」我不假思索就看著他回應:「這好像是出自胡蘭成半自傳小說『今生今世』中,在1944年8月的上海,胡蘭成與張愛玲以此締姻緣,婚約為“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终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静好,現世安穩。”前两句出自张愛玲,后两句則由胡蘭成所擬」。看來從「安穩」二字,改為「無驚」,山居主人求平安的心似乎更急切又更謙卑了。
到了近十點,賓客紛紛告退時,在花好月圓星空下,伴著牛蛙的吼聲,幾位唐裝且禪意十足的青年行者,躬身請我們參加「茶道表演」,移至另一棟生活空間後,方知別有洞天,也才憬然察知主人林炳輝先生乃是「路人甲」,且已經備好茶席,他一派自然地說:「我還有分別心,只能請幾位有緣朋友,飯後茶敘。」從此,我也開始了與他無數美好的夜談。正如他提到他如何「無心」卻自然而然地隨緣創辦了食養山房的歷程,讓我想到了「法無定法」、「道法自然」、「無為無不為」的真實寫照,又如他提及了他的夢境,竟然是延綿不斷地一山過了一山,無數的食養山房紛紛湧現,讓我聯想到了「天命」二字,原來,無心插柳,柳才能成蔭,創辦事業是如此從內心的「小小善念」、「小小改變」而起,內在與外在是如此緊密相繫,或許也正是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最好的註腳。後來,他因為種種機緣,先落腳於陽明山,現在則深入到汐止山中,過程中展現的是一種與所在空間共同成長的微妙氣息。他曾指出:「食養山房不是理想,而是生活,我也是要過生活的,只不過會有底線。…空間反映心境,空間乾淨才能與心靈對話,這是一種微妙的內在互動,做作的不必要因素會自然離開這個空間,就像你離開內心的做作一樣。」可知生活才是根本,或許人只有在生活中體會,才能進入安身立命之境吧!
後來隨著屢獲海內外肯定,林先生卻仍一襲白衫,不改簡樸、憨厚、慈悲與幽默的本質與情懷,「不動如山」,不管外界如何讚譽或邀請,仍一本初衷地以最平常、最生活、最安靜的方式「經營」食養山房,展現出禪風、剎寂(wabi sabi)之美、文化底蘊與公益之行。正如他所強調的:「食養,沒來沒去,都在心裡」,在如此奇幻地「心靈創業」有成之後,他每天不斷地投入與人(尤其是青年)分享的行程,分享財富、善念與微笑,希望透過一起真心誠意地將最美好的風景、菜餚與人情散發出來,將商業經營與美學、生活共同融合為一,我曾經問他為何定價為何仍如此「實惠」,他誠摯地說:「就是要一般人也可以享用的起,也可以一起體會美好。」善哉,斯言!斯人!
所以當無數的美食家與文化人湧入之際,就像孔子說的:「爾愛其羊,吾愛其禮。」人們看到的是他又獲得了台灣「米其林」《臺灣餐館評鑑》五顆星頭獎大賞(從台灣超過11萬家餐館中經過三年嚴密評選出385家給予1到5顆星級評等),我看到的是他如何以最自然、最生活的方式,結合文化、公益、美食、美景與經營等面向,激勵了青年與文化人,熱愛自己的家園與起點,肯定自身的「在地價值」,以各種形式(民宿、美食、社區支持型農業、在地經濟、有機農業、社區書房等),從大都會(台北)走回山林、鄉野間,以「半農半X」的心態,分享生活,對於台灣各地的深度體驗學習、美學經濟與社會資本之提昇,產生了標竿作用,也對文化生活的民間「小傳統」、「大社會」的形成,產生了影響,更對人間情味與公民社會之紮根,衍生了「漣漪效應」。
食養山房歷經三次的搬遷,眼前這幅「天地靜好,歲月無驚」的字畫,卻總是安靜的懸掛在廳角,彷彿是山居歲月的定心帖或座右銘,對應了一種人生態度,在這裡聽著他說:「我根本不是在經營餐廳,我只是把自己的生活拿來跟別人分享。因為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別人也就感動了!」回到紅塵台北耳中竟然不停繞樑不絕其言:「美好就讓它美好!」
圖:來自網路
江明修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ublicness?fref=ts 本文由創作者投稿授權 無國界之聲 轉載請標明作者與出處 歡迎投稿E-mail: vocoe15@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