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is Endless:老樹銀行的媽媽經
- 來自台灣台北 江明修 特約撰文
- 2015年12月3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為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的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1981年,席慕蓉在其第一本詩集《七里香》中,就用了樹的隱喻,以曼妙詩句歌頌了愛情。時光移轉,過去三十年來,在台灣也出現了越來越多愛樹成癡的有心人,其中有位為了拯救老樹,散盡家財,在台灣護樹運動中占有相當地位的「老樹媽媽」-謝粉玉女士,其愛樹、護樹的故事,雖非絕響,卻正和席慕蓉的詩一樣,令人動容。
2011年,初春之夜,有幸邀請老樹媽媽到課堂上演講,和學生分享她的護樹人生。「我是阿粉,」一開場就是親切和大氣,「我單純的認為,一草一木在天地間,都是值得被疼惜的,期盼你,也和我一起來護樹。」緣於是苗栗同鄉之故,早些年即已經認識家住大湖的她,也知道她長期無怨無悔地從事護樹、愛樹工作。尤其在聽完她憨厚質樸的現身說法後,同學與我均深深地被其實踐精神感動,更領受到其對土地、鄉野與生態的濃情。

「老樹媽媽」由於不捨那些陪伴人們一起生活、成長、變老的老樹,常遭受以道路拓寬、興建大廈及都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之名被遷移、砍伐和犧牲,事實上,這對原來的土地紋理與社區街巷文化,帶來鉅大的衝擊與共同生活記憶的斷層。早些日子,確實仍有些人不理解、也不關心老樹對於環境與文化連結的意義和價值,更不認同老樹對社區共同體意識形成的重要性。
每當粉玉看到因以建設之名,而即將被鏟除的老樹時,即非常不捨,尤其不捨老樹和在地社區、文化與人們之緊密連結的情感,此種極度不忍的心情,讓她獨自痴痴地走了二十幾年,為了老樹,她不惜拿自己的土地和房子去抵押,向銀行貸款幾千萬元,買了幾塊農地,收容幾千棵老樹。為了表白心跡,她寫了下列文字:
「捨不得,讓一棵有生命的樹 就這樣輕易被砍了 捨不得,讓一棵有記憶的樹 就這樣輕易和我們告別 捨不得,讓一棵有毅力的樹 少了與天地連結的機會 捨不得,讓一棵老樹 在我們的土地上 消失 於是,我開始種樹、護樹 即使我知道我的能力有限 但我仍保持一股很單純的心 讓 有緣的老樹 可以在我的照顧下 勇敢的深呼吸」

她堅毅與勇敢的護樹行動,感動了許多人,也因此促成了「十呆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成立,其使命乃為進行老樹保育與環境教育工作,期以喚起大家愛護老樹的心;另方面,以「老樹銀行」來推動老樹認養制度,如果真的必需移樹,認養之前需要現場勘查,並以社區協力的方式共同移植與保護老樹。
在「十呆環境保護基金會」成立大會上,粉玉一度熱淚盈眶的說:「有些事情,一定要越呆越好。」由於基金會有十位董監事,剛好可視之為十個呆子,再加上「十呆」重新拆解後,正好是「古木」兩個字,符合保護老樹的使命,並以此為基金會命名。

其實老樹銀行、老樹公園,都只是為了保護必須離開原生地的老樹,而不得不採取的手段,最終目標在教育大家不要砍樹,以「擁抱老樹」來喚醒現代人尊重大自然,並期望能影響政策,從保護老樹開始,進而保護環境生態。正如「First is Endless」一詞所示,對的事情,只要我們開頭做了,就很可能「得道多助」,產生漣漪效應,成為社會創新的永續網絡。「老樹媽媽」的不忍之心,造就了「十呆基金會」,正好可以激勵我們:社會創新的每一小步,終究會成為「公民社會」啟動的匯流點。
圖:來自網路 江明修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ublicness?fref=ts
本文由創作者投稿授權 無國界之聲 轉載請標明作者與出處 歡迎投稿E-mail: vocoe1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