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工作之路
- 來自台灣台中 海石竹armeria maritima 特約撰文
- 2015年12月3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依據進用身心障礙者工作績優機關(構)獎勵辦法,企業進用身心障礙者依法可有補助,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38條規定,未達法定需雇用的身心障礙人數,應向所在地直轄市、縣(市)勞工主管機關繳交差額補助費。可見政策確實有鼓勵公民營企業雇用身心障礙者為員工。但事實上,目前各企業機關所雇用的身心障礙員工,以肢體障礙為主,精神障礙者較少,精障者多於特定的庇護工場、工作坊、復健中心等工作。因此,雖有法規鼓勵聘用,對精障者而言,要在一般公民營機關或企業工作,仍有相當的困難。

為什麼一般企業少用精障者,多用身障者呢?對於許多企業主而言,身障者也許肢體動作受限,需要不同類型的輔具,能夠安排的工作也有些限制,但安排合適的工作後,身障者可勝任工作的比率較高,也較少有其他的問題需處理,如果是精障者就不同了,有些精障者外觀與常人無異,也不須特殊的輔具,在工作安排上也多安排庶務性、單純的工作,但在工作場所,較常出現其他需協助處理的問題,例如:因症狀干擾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覺得同事在說自己的壞話,甚至因為工作挫折,覺得自己能力不佳導致缺曠……,對企業主而言,反而需要較多的關心,加上部分企業主對精神疾病有錯誤的觀念,認為精神病人就是不定時炸彈,可能情緒不佳就會出現暴力、破壞或攻擊行為等,不能在工作上要求病人,導致進用精障者的意願不高。
曾有病人問我,「護理師,你覺得我要不要告訴老闆我有精神病?」,進一步詢問病人,病人表示:「如果不告訴老闆,老闆會用一般員工的標準要求我,可是我有困難,如果告訴老闆,那老闆根本不會雇用我,我到底要不要告訴老闆?」對病人而言,這很兩難,說實話,問我我也沒有答案,因為事實如此。也許有人會問,精神病人不能達到一般的工作要求嗎?精神病人原本就是腦部的疾病,導致病人出現幻聽、妄想、多疑……等各種症狀,不同病人的症狀變化極大,很不幸的,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可以被完全治癒,只有四分之一的病人在治療後完全沒有症狀,二分之一的病人治療後有殘存的症狀,剩下四分之一的病人,對治療效果不佳,即使治療仍每況愈下,尤其當病人在壓力增加的情境下,即使相當穩定的病人,幻聽、妄想也在面對工作壓力時突然的增加,常常一到工作場所,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事,症狀起伏是相當常見的,需要更多的時間適應與更多的包容。
有一個穩定了將近一年的病人,是一位年僅三十多歲的男性病人,平日幻聽、妄想幾乎很少出現,好不容易用一般員工的身分找了一個工廠作業員的工作,剛上班三天就垂頭喪氣回來,表示因為工作場的同事都是年近五六十的歐巴桑,和病人沒有話講,與病人講話就問「少年仔結婚了沒有?這麼年輕怎麼會來這裡工作?」加上病人覺得他們竊竊私語,在說自己的壞話,幻聽就出現了,馬上想打退堂鼓,在病房同仁的鼓勵支持下,病人渡過了困難的前兩個月,工作才逐漸穩定下來,但一年多後因為其他家庭因素,導致病人出現另一次的症狀不穩,中斷了工作回到病房,又治療了一段時間,這一次花了多久的時間復原呢?兩年,兩年後病人才又穩定,病人有幾個兩年,更何況有些病人也沒有能夠復原。但再這工作的一年半裡,病人有穩定的收入,可以購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可以給父母家用,也讓父母感到欣慰。
台灣多數的精神專科醫院都致力於發展病人的工作訓練方案,有各式各樣的工作復健,但庇護性的工作復健到社會中的競爭性工作,始終有相當大的鴻溝,這樣的鴻溝除了工作訓練與心理支持外,也需要更多社會的包容與協助,畢竟他們工作也只是為了讓年邁的父母放心、養活自己而已。
作者簡介:作者為資深精神科護理師,過去臨床實務工作,主要在醫院和社區精神病人的照護,曾經到學校擔任兼任講師,持續關注精神病人照護、外傭外配議題及毛小孩議題。因為喜歡臨床病人照護工作,所以持續在臨床載浮載沉。取名海石竹,海石竹的花語是「關懷」,覺得很適合精神病人的照護,照護精神病人不會有什麼名利,能夠堅持的,只有發自內心的關懷和同理,所以取名海石竹。
本文由創作者投稿授權 無國界之聲 轉載請標明作者與出處 歡迎投稿E-mail: vocoe1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