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阿迪

  • 來自台灣台北 Bear Bera 特約撰稿
  • 2015年12月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對於初次離家的年輕女孩來說,一切充滿了驚奇和恐懼。

家中的印傭23歲,叫〝阿迪〞,是印尼原住民,長得黑甜黑甜的,相當機靈、積極,可惜不夠細心。 帶了三天,每到哪裡,她總好奇的問:「這是什麼?」,也不時的說「對不起」。 印尼是個男尊女卑的國家,要前往台灣工作的印尼人更是被教育成自我認知地位的低下。阿迪這幾天總是坐在廚房的地上吃飯,非常楚楚可憐,為什麼要把她們教導成如此?接受生而不平等,接受了對她們是好事嗎?對這個世界絕對不是好事情。

來的第一天,叫我〝姐姐〞,我告訴她,自己和她母親一樣年紀,事實上她的母親比我小三歲,自此之後,她喊我〝太太〞,有時發音不準,說成了〝呆呆〞。

週日早上帶她和母親逛了淡水,路途中,兩位某東南亞的年輕男子目不轉睛的看她,除了拿此事開阿迪的玩笑外,很想把那兩位流口水的男性眼珠挖出來。 聽說印尼女性早婚,23歲仍未婚是少數。阿迪對於男性的覬覦表現出厭惡,厭惡中帶著不安,我想,她應該是被嚇大的。

幾年前我在海外時,很少想家,也甚少給家裡打電話。 在斯里蘭卡時,當地同事問我為何都不打電話回家?不想家嗎? 說實在,沒啥好想的,打過兩次電話給母親,一次是母親節,一次為了母親把家裡的狗來福載去丟掉的事情。 阿迪應該不是我這樣的人,於是買了有淡水捷運站圖片的明信片給她,並幫她寫好了台灣地址,她交還給我時,上面寫的密密麻麻,一行當兩行寫。 沒離開過家鄉的她不懂怎麼寄信,連家裡地址都沒寫,讓她補上地址後,我以最快的速度,帶著幸福使者的心情寄出了明信片。

初夏很熱,心也熱,帶著阿迪和媽媽逛了幾天我曬黑了,像剛進烤箱的烤雞,但站在阿迪身旁,我仍是隻白雞。 雖然皮膚科醫生都說,「人是被曬老的」,我還是覺得自然就好,外表總會逝去,行動也有可能會逝去,我在漸凍的母親身上體悟很多,〝心〞才重要。

P.S. 母親節那次家裡有客人,電話裡傳來吵雜的音樂和歌唱聲,「幹嘛?」這是母親對我表達的思念,也代表了她對我的放心,說完母親節快樂,連再見都還來不及說,母親便掛上電話。現在的我非常想念這種情景。 丟掉來福那次倒是沒有很急著掛我電話,雖然在異鄉的我心中非常難過,卻還是很平穩地在電話告訴母親,「來福很乖,如果自己回家了,不要再把牠丟掉。」三天之後來福回家了,母親真的沒再把牠丟掉,還告訴我的姊姊說,因為我說了來福很乖,所以繼續養著。我想,這是母親愛我的方式。


------------------------------------------------------------------------------------------------------------------------------------------ 關於阿迪與作者—Bear Bera

2008年之前我因為工作關係長期在海外工作,在台灣的時間很少,但我不似多數旅人在異地會心繫台灣,反而頗能融入當地,為自己的心靈展開旅程。 2008年年初,忽然接獲家人通知說母親近日經常跌倒,此時也正值工作轉換,於是申請調派回台灣。回台工作兩個月後,母親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也因此往反於各大醫院查病因。初期被第一家醫院診斷為典型帕金森氏症,三個月後被第二家醫院診斷為非典型帕金森氏症。為此,我辭掉工作專心照顧母親且四處求醫,頓時烏雲蓋頂,整個生活變調,不但失去了以往的自由,心靈也跟著受困。 面對剛發病時經常哭泣的母親,夜半時分我獨自飲泣,每天夜裡上演著沒有觀眾的以淚洗面情節。 在發病的半年中我仍不斷的尋求奇蹟和解藥,搜尋閱讀相關資料後,懷疑母親應為漸凍人ALS,但漸凍人和非典型帕金森氏症均是無藥可醫的疾病,確診之後又如何﹖都是一開始就注定戰敗的疾病。母親因為醫生一句「說不定會有新藥」而接受為時11天的住院檢查;刺探檢查是最後一道檢查項目,當8吋長的電針插入母親身體各部位放電時,母親聲嘶力竭的大哭聲擊碎了我的心,而使我後悔讓母親接受檢查。 經過一連串的折磨後確診為漸凍人疾病,並宣判生命保存期限只有三年。 即使知道生命可能只剩三年,但輪流照顧母親的手足們已經先戰敗,其中有人提出將母親送到安養機構。在母親還能搖頭點頭表達時,她堅定地表示不接受去安養院的提議,於是方案B出現,請外勞來家中照顧。就這麼,我家有了阿迪。 阿迪於2008年7月30日初次來台,我在三個半月後回到職場。隨著注意力的轉移,我不再以淚洗面。即使我的身體因母親的疾病被困在台灣,但隨著阿迪的到來,我的心靈又再次展開了旅程。 2015年了,我的母親已經超過醫生說的保存期限依然活著,即將邁入第八年。阿迪成為我的家人也已經第七年了。 近三年我很少記載有關阿迪和母親的故事,能有機會回顧並為讀者寫下【阿迪】序言,甚感榮幸。 希望,粗略的文筆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不同的觀感和更多關懷。


本文由創作者投稿授權 無國界之聲 轉載請標明作者與出處 歡迎投稿E-mail: vocoe15@gmail.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