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的有機麵包
- 來自台灣台北 江明修 特約撰文
- 2015年12月1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首先,且讓我們從《爺爺的有機麵包》談起,這本書說明了一項事實,即:從產地到餐桌,“自然”讓生活有了溫度。《爺爺的有機麵包》是一本童書繪本,描述患有嚴重皮膚過敏的小女孩雪子,因為媽媽工作太忙,她得留在鄉下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開了一家麵包店,每天早上,麵包店的停車場總都停滿了從城裡開來的車子,爺爺的小店,總是一開門,一眨眼麵包就賣個精光。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爺爺的麵包呢? 於是,雪子為了探索爺爺如何做出好吃麵包的秘密,經歷了小麥的生長過程、麵包的製作,同時也因為食用有機食物,讓雪子的皮膚過敏得以不藥而愈,傳達了有機農業的必要性,以及每一份食物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大自然提供的珍貴養分,還有生產者的寶貴心意。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小故事,沒有大道理,不過感動與善良卻總是在心底銘記。

讓我聯想到,當今網路的普及讓人人都有說故事的能力,在臺灣有一群人用最現代的網路科技,連結最古老的農業產業,尋找都市和鄉下的最短距離,上下游News & Market (新聞市集)是臺灣少見的關注食物和土地的新聞網站,也著實改變了大部分都市人對食物和農業的認知。2011年的夏天,莊惠宜、馮小非、蕭名宏、蔣慧仙、楊偉林這五位分別來自農業耕作、生產製造、編輯採訪、網路科技、工藝創作等各領域的夥伴們,共同創立了上下游News & Market網站平臺,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卻吸引了一些主流媒體的注目與民眾的紛紛迴響。“一開始,我們並不是想要創業,而是想要做一件事情,臺灣第一個友善土地的網站。我們希望用食物和農業的故事,來串聯食物的上游(農村與生產者)和彙集資源的下游(城市和消費者),讓彼此在網站上互相認識、對話,進而產生信任和互相扶持,大家共同以友善土地的方式扭轉臺灣農業。”共同創辦人之一、網站主編蔣慧仙說,“農業種出我們吃進去的食物,關係到每一個人,它離我們的生活其實很近,而生活裡有很多可以實踐的方法,結合議題與行動,希望讀者看了以後,可以引發一些小改變,小行動。”
上下游News&Market網站分為“新聞”和“市集”兩個部分。在新聞的部分,堅持定向做一個獨立的公民媒體,不進廣告、不接受捐款、不做業配新聞(即行銷式公關軟文)。因此,除了自聘一名資深記者進行獨立調查報導外,另透過網站的開放平臺,讓大家都可以申請加入作者,從自己生活、經驗、觀察、研究出發,分享第一線的農業故事,內容涵蓋吃好吃、吃安心、種好田、愛農村、農小學以及綠生活和旅遊等。網站成立迄今,目前已有200多位登記的寫手(作者),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青年農友,而這些網路作者的稿酬就是讀者的“按分享”、“給鼓勵”,用累積的點數去兌換臺灣各地農友主動提供的友善禮物。透過“寫、按、給、買”這樣的機制,讓作者、讀者以及生產者之間的友善互動,讓大家得以真切關心臺灣小規模的永續農業之未來。
“臺灣農業、農村面臨的問題,包括糧食自給率偏低、農地流失、土地資源難取得、環境污染以及水資源不足、農業人口老化、農家所得偏低、自由貿易對農糧自主的衝擊都嚴重影響臺灣農業。”共同創辦人之一馮小非說,“臺灣農業充斥著廉價地收、廉價地做、廉價地賣,讓人以為沒有救助的農業就無以為繼,所以我們用農業的方法來解決農業問題。”
在市集的部分,自行開發了兩種產品:一是以“幫助滯銷農產品解決燃眉之急”之“回家李”系列,有紅肉李果乾、果醋和李子酒;二則是支援臺灣本土小麥之“小麥練習曲”系列,可以簡易自行烘烤、製作的餅乾、手工面半成品。每一種產品背後不但訴說了動人的故事,也懂得用都市人能接受的品位、思維和口感,去包裝健康自然的農產品。值得一提的是,將產品取名為“回家李”,更見其對農友的用心與意義。高山部落因採收困難、運送不便,使得部落農友只能選擇以極微薄價格販賣給通盤商,或是砍掉強健的紅肉李果樹,改種其它高經濟作物,也有可能因此離家打工荒廢山林。
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後,往高雄縣桃源鄉的道路殘破不堪,這兩三年來不曾停止斷與修。梅山部落盛產的李子因為缺乏運輸管道,下不了山,成熟的紅肉李就這麼掉落在地,果農們生計告急。上下游News & Market的發起人發現這種現象後,上山與果農溝通,以公平價格向農友契作,嘗試開發健康的果乾、果醋、酒等產物,合作推出“回家李”系列產品。並希望藉由公平貿易,“讓農人安心回到家裡,照顧健康果實”,同時也提供民眾健康的紅李產品。
總的來說,上下游News & Market是一個關心農業以及友善土地議題的社會企業,建立一個關注農業、食物與環境議題的網站,一方面聘請專職記者進行專題報導,同時也邀請各界作者,在此發表包含食物、耕作、農地保存、食育教育、綠能生活的文章,交換更多元的訊息。並主動進行農產品開發,提供消費者健康的在地食物,活絡農村經濟發展,也提供其它對友善土地有説明的相關產品,讓“消費”成為一種改變的力量。
因此,透過上下游News & Market網站平臺的漣漪效應,同時讓住在都市的人們與鄉下的人們真正去思考自己和土地的關係,重新思考從產地到餐桌之間的關係,重新連結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關係,因為,惟有當消費端改變了,才會有更多的生產端跟進生產“對環境友善、對身體健康”,真正的有機農產品。我們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社區支援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契作代耕的方式在臺灣、大陸與世界均能盛行,讓有心青年從農,發展原鄉之在地社區經濟,甚而成為臺灣、大陸與世界當下最獨特、也最令人期待的一股新社會力。
本文刊載於2012.07廣州《中國財富》月刊 http://gcontent.oeeee.com/…/20/c203d8a151612acf/Article.html
《爺爺的有機麵包》 H.E.Shin 原著,M.Takabayashi 繪, 羅吉希 譯 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9年 日本小女孩道太郎雪子,患有嚴重的皮膚過敏,她不停地抓癢;而且因為媽媽工作太忙,她得自己留在鄉下,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的有機麵包》就是透過雪子的眼光,描述日本鄉村的美景,小麥的生長過程、麵包的製作,帶出了有機農業的必要性,也讓小讀者體會到,每一份食物所包含的,除了大自然提供的珍貴養分,還有照顧者的寶貴心意。
江明修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ublicness?fref=ts
本文由創作者投稿授權 無國界之聲 轉載請標明作者與出處 歡迎投稿E-mail: vocoe1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