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地守護至農夫學校
- 來自台灣 老G 特約撰文
- 2015年11月2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唐朝詩人李紳,在”憫農”詩中,提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是今天上完羅東社區大學校長吳國維所主講之。“從農地守護,至農夫學校”後,有感於農民辛苦耕作及感慨農地越趨減少後,心中有著深刻之感觸,故為文以述之。

沒想到,在雪山隧道開通後,除了帶動至宜蘭休閒旅遊活動之利多外;另一方面,卻也造成許多以假農舍之名,而大增之民宿問題.在吳校長深入淺出說明後,才知道良田種農舍之後遺症,包含:農地耕作面積減少,農業就業人口銳減,生態破壞,昔日颱風天靠農地自然排水之作用降低,農地成本倍增等問題。
自從2000年,農發條例通過開放農地自由買賣,並允許興建農舍,全台灣,只要是好山好水的地方,都是農舍的首選,宜蘭,高雄美濃,花蓮,南投等地,都面臨良田種農舍的問題。

台灣目前農作物自給率約僅30%而已,不足之處,需仰賴進口,風險頗高.其實這牽涉到國家整體糧食策略及國土規劃之問題,已超乎一般老百姓之能力所及.可是,宜蘭透過社區大學和小農的努力,致力推展友善耕作;並由當地社大與宜蘭縣政府合作,共同打造一所農夫學校,由縣府提供一甲多農地,做為培訓基地,鼓勵青年返鄉參加培訓,然後投入友善農業相關工作.他們深信,只要宜蘭的良田有一半從事友善耕作,有機縣自然就會成型了。

同時吳校長還透過影片,介紹由陳榮昌阿公指導學員,由春暖到夏炙,插秧到收割,歷經福壽螺害,搓草,曬田,作櫃,出穗,弄花,曬穀,輾米以及農地文化,農業行銷,環境教育等,令人體會實際施作之不易,更佩服他們努力不懈,與堅持到底之精神。
“田”這個字很特別,它的主要成份是土壤,而一群人手牽著手,在這片土地生活,耕作,自給自足,就形成了田.相信在有志之士推廣下,將良田友善耕作的概念,按部就班推廣;猶如春天播種時,將種子散佈在田裡,讓更多人瞭解及關心我們大家共有的土地。
老G 新北巿愛鄉協會 理事 本文由創作者投稿授權 無國界之聲 轉載請標明作者與出處 歡迎投稿E-mail: vocoe1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