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精神病人
- 來自台灣台中 海石竹armeria maritima 特約撰文
- 2015年11月2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作者簡介:作者為資深精神科護理師,過去臨床實務工作,主要在醫院和社區精神病人的照護,曾經到學校擔任兼任講師,持續關注精神病人照護、外傭外配議題及毛小孩議題。因為喜歡臨床病人照護工作,所以持續在臨床載浮載沉。取名海石竹,因海石竹的花語是「關懷」,覺得很適合精神病人的照護,照護精神病人不會有什麼名利,能夠堅持的,只有發自內心的關懷和同理,所以取名海石竹。
第一次在網路上寫東西,思考挺零散的,反覆的思索,思考著要和大家分享什麼,想要傳達什麼,左思右想,主題還是回到了我最關心的精神病人。

一般人想到精神病人,總覺得多點神祕感或帶點危險的感覺,從捷運無差別殺人事件、分手殺人事件到校園歌喉案,似乎不斷的出現,犯人是不是病人,到底是哪裡出錯,讓這些人出現脫序的行為,種種議題引起了許多廣泛的討論,但今天在這裡,無意和大家一起討論這些事件,而是要帶大家看看精神病人的其他面向,精神病人絕大多數不但不是可怕的,相反的,他們有時非常可愛。
話說有一次,在團體中討論宗教信仰,因為當時的病人普遍理解力都不太好,團體的領導者為了讓大家都可以明白內容,就用相當白話的方式進行說明,這時領導者就問我們可愛的病人:「耶穌到底是什麼人?耶穌為什麼要照顧我們、保護我們,讓我們不被壞人給欺負,還懲罰壞人,大家覺得耶穌到底是什麼人呢?」大家也可以思考看看,如果有人這樣問你,你要怎麼回答呢?團體的領導者當時應該是期待病人們可以回答耶穌是救主、耶穌是萬能的……之類的答案,這時我們有一個很可愛的病人,很用力的舉起她的右手,手舉得又高又直,露出一百零一號超完美笑容,等領導者請她回答時,她很認真地說:「…耶穌是……警察!」本來團體進行至此,大家一片沉寂,聽到這樣的答案,大家先愣了一下,明白了以後全笑翻了,要說她回答的不對嗎?看看領導者的問題,好像也不能說不對,只是腦筋急轉彎,回答的完全超出我們預期而已。
但也不是每一個經驗都這麼可愛的,讓人想到就發笑,也有讓人生氣的經驗,卻不是因為病人而生氣。記得有一個幻聽、妄想症狀都相當嚴重的病人,連日常生活都需要或多或少的幫忙,走在路上一般人都可以一眼看出來是精神病人。有一天中午,病人拿著1000元買50元便當,賣便當的阿姨找了病人50元後,告訴病人他只拿100元,所以只能找50元,病人就默默地拿著50元回來,當天家屬有告知工作同仁,因為沒有零錢,所以給了病人1000元,當病人回到病房時,同仁檢查病人剩餘的錢,發現只剩50元,詢問之下才知道對方只找了50元給病人,我們的同仁強忍著怒氣,帶著病人要把應找的900元要回來,賣便當的阿姨並沒有反駁,很快的歸還應找的錢。當時我覺得,病人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不知道上了多少當,如果不是同仁發現,病人就會乖乖的拿著50元回家,事後告知家屬,家屬才說明,其實也不是第一次了,病人的家境並不好,姐姐幫人家洗碗賺錢,除了自己的家庭還要照顧病人。我們的同仁也相當可愛,人家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我們的同仁是衝冠一怒為病人,平時很溫和優雅的人,當時居然一副要去找人理論的樣子,連袖子都捲起來了,非得把錢給要回來,這樣發自內心的關心,實在讓人印象深刻。
說了上面兩個案例,其實是要告訴大家,我們對精神病人的印象,常常是由新聞中學習來的,新聞往往傳達出許多負面的訊息,導致我們普遍對精神病人有負面的觀感,也就是「烙印」的產生,當社會普遍對病人有烙印的時候,就對精神病人出現了偏見。其實病人只要有治療,絕大多數都是可愛的病人,真的有暴力攻擊甚至是犯罪的,往往也是沒有規則治療的極少數病人。雖然經過修法後,已經規範新聞不可以在報導的時候以「疑似精神病人」來影射犯人可能是精神疾病病人這樣的暗示,但是報導雖然不再出現這樣的描述,犯人到底是不是病人往往還是會引起廣泛的討論,鉅細靡遺的報導,甚至連犯人都在犯行後,自行主張自己是病人,來對犯罪行為進行辯護,甚至認為自己只要主張是病人,就可以獲得減刑或免刑,事後有些精神鑑定認為犯人根本不是病人,或是犯行時沒有心神喪失的問題,這卻其他更多的病人承擔了社會負面評價、烙印,甚至是歧視。希望藉由不一樣的案例分享,讓大家可以對精神病人有不同面向的認識,犯人可能是病人,但病人不是犯人。
海石竹 資深精神科護理師 本文由創作者投稿授權 無國界之聲 轉載請標明作者與出處 歡迎投稿E-mail: vocoe1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