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照見——小眾社群的小宇宙- 王建衡(藝術家)
- 來自香港 黃子祥 特約撰文
- 2015年11月2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藝術在大眾的既有印象是孤高離群的感覺,但香港藝術家王建衡(阿衡)卻將藝術帶入社群,向特殊人士和長者展示更廣闊的世界,讓被社會忽視的他們有發揮自己的空間。
阿衡於九十年代從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後取得教育心理學碩士,至今已從事藝術教育約二十年,教學以繪畫和手工為主,一直以來都有在復康院舍和志願機構等作為特殊人士和長者的藝術班導師。為什麼阿衡會選擇接觸小眾群體?「藝術是開放的媒界,容許人們有不同的詮釋、各取所需,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阿衡認為對特殊人士來說,言語能力和身體機能不足以讓他們充份表達到自己,藝術正正容許他們更自由地從自身出發,而非以主流規範的方式表達。

「自閉症人士向來不善說話,但他們的視覺能力強,如果教靜物描寫時將畫面平面化、卡通化,他們會容易上手。」自閉症的其中一個特點是高度專注在感興趣的事物,在繪畫裏正好是個優點。「他們專注的程度很高,上課都很投入。有時候一些學生完成了一幅畫、或一份剪紙剪好了,會急不及待讓阿sir (香港對男老師的稱呼)知道,當他們得到肯定,會更主動去表達自己,比較不怕生。」透過視覺化的媒界,打開了自閉人士與他人的溝通渠道。阿衡展示了不同學員的畫作,其中一個學員的作品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作的是水墨畫,喜歡將一天見到的東西都通通畫到長長的宣紙上,這和傳統國畫中散點透視、將不同時間點畫於同一平面上的作畫方法不謀而合!
至於精神復康人士,可能因為院舍環境或藥物影響,一般來說參與活動的動機較弱。「所以有時候課堂開始前會先做些肢體活動熱絡氣氛,鼓勵大家參與。」阿衡見過有些復康者來到課堂不太願意自己下筆,卻又喜歡來上課,並觀察別人作畫,和導師漸漸熟絡後更願意講述關於自己的事情。可能課堂已成為其院舍生活中一個放風的窗口,脫離規律的日常,找到更自在的時間,所以才喜歡上課。
年長則是任何人都會經歷的生命階段,「如果是一般的長者,沒有伴隨智力等障礙的老人家們,他們作畫的能力是挺高的,卻頗在意自己畫得好不好、在意他人的眼光,因而對藝術抗拒,心目中覺得怎樣怎樣才叫畫得美,但又怕自己做不到。」所以阿衡會把困難的目標簡化成幾個步驟,讓長者們能學得似模似樣;但又不能太簡單,以免他們覺得自己被遷就。看來一般大眾其實也有着他們的溝通困難,自尊心是難過的一關,窒礙着新的嘗試。要打破不必要的預設,阿衡說得一步步來,先從簡單的畫作開始,讓長者們覺得自己做得來,才能建立到信心,進步更多。「有些長者覺得自己一把年紀了,本來不是學習的年齡,但現在學到新事物,滿足感和自我掌握的感覺皆提高了,覺得自己更有能力和更年輕。」
另外,透過「藝術在醫院」計劃,阿衡曾走入醫院為病房帶來色彩。「計劃其實是由一班藝術家發起,其中一個發起人因自己的住院經驗,覺得醫院的觀感好單一、好沉重,讓本來就身心不舒服的病人住得更不舒服,於是就有了用藝術令醫院更輕快的構思。」計劃後來找了阿衡來一起設計壁畫,裝飾醫院。義工們參與繪畫也增加了院友和不同人互動的機會,讓醫院不再冷冰冰。
藝術是離開社群,還是走入社群,端看我們能否拋開種種既有觀念,打開各種事物的可能性——就正如藝術的本懷一樣,以創新為途。藝術給人更強的力量,讓人群有更好的連結。
黃子祥
感受當下,思考生活,化成文字。記者拿起相機拿起筆,是穿梭自己與他人人生的過程。曾遊歷歐洲、短居北京、研究台灣文學。宇宙在膨脹但人與人的距離越近。地球成了小村是為了讓我們遇上。曾獲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冠軍,大學時期獲書院社會服務最高獎項,現修讀言語治療碩士。土生土長香港人。
本文由創作者投稿授權 無國界之聲 轉載請標明作者與出處
歡迎投稿E-mail: vocoe15@gmail.com 圖:王建衡